鳥瞰粵東大地,跨越高山大川,連通城市村莊,如同毛細血管般的綜合立體交通網蜿蜒連綿,黃金要道穿江越海,重大項目通達內外。從陸域到海域,交通重點項目建設迎頭趕上,快捷高效的路網正在形成,產業發展、經濟增長之路越走越寬,極大激發了汕頭作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集聚輻射能力與高質量發展活力。
汕頭是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中的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也是珠三角和長三角之間沿海通道上的重要交通節點。隨著在國家和全省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地位日益凸顯,高效連接粵港澳大灣區和粵閩浙沿海城市群、引領汕潮揭都市圈建設、輻射內陸中部地區發展的作用更加突出,汕頭正逐步成為現代化沿海經濟帶重要增長極。
據統計,“十三五”時期,汕頭市累計完成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投資553億元,高速公路密度排名全省第6,鐵路實現動車進城,基本完成規劃主要目標和任務,綜合交通運輸現代化水平全面提升?!笆奈濉睍r期是汕頭比學趕超、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圍繞五年內完成投資1000億元的目標,實施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十大工程”,擘畫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總體新藍圖,汕頭市交通運輸局近日發布《汕頭市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十四五”發展規劃》(下稱《發展規劃》),成為制定交通運輸發展相關政策、行業規劃和安排重大交通建設項目與投資的基本依據。
官方數據預計,2020—2025年間汕頭客運年均增速為5.6%左右。2025年客運量將達2666萬人,為2020年的1.3倍。城市群之間、城市群內部出行需求更加旺盛,東部地區仍是我國客運需求最為集中的區域。貨運需求增長將明顯快于客運,預計2020—2025年間年均增速為7.1%左右,2025年貨運量將突破1億噸,為2020年的1.4倍。高價值、小批量、分散性、時效性強的貨運需求將迎來快速攀升。
隨著出行需求日益增長和運輸方式的多樣化,當鋪開汕潮揭都市圈新的規劃圖景時,不難發現,在多中心環布、以廊道式交通通道串聯的空間拓展模式中,已然形成了“緊湊型組合城市+開敞型區域”都市圈空間形態。在“一核兩軸兩帶”的培育核心格局中,“一核”即汕頭、潮州和揭陽主城區組成的組合核心區域。因此,加快推動粵東城際鐵路建設,以軌道一體化構建汕潮揭城市群通勤體系,以層次分明、銜接順暢的公路網推進汕潮揭區域綜合交通共享互通成為破局的關鍵。
《發展規劃》提出,對內汕頭要加快實施“三環”粵東城際鐵路骨架網,謀劃直達潮州、揭陽快速通道建設,完善機場緊密服務汕頭的集疏運網絡,打造以汕頭為中心的汕潮揭半小時通勤圈。圍繞“鎮鎮通高速”目標,完成海灣隧道、牛田洋快速通道、南澳聯絡線、潮汕大橋、京灶大橋等路網建設,分步實施骨干路網快速化改造。形成以汕頭為中心,向市域六區一縣及潮州、揭陽輻射發散的快速路網,向周邊組團、產業園區、物流園區延伸輻射,支撐城市組團發展,實現全市域15分鐘上高速。
日前,粵東城際鐵路“一環一射線”已全面開工,線路總長約140公里,最高設計時速160公里,設站31座,全線共分為5段,分別包括汕頭至潮汕機場段、揭陽南至揭陽段、潮州東至汕頭段、潮汕機場至揭陽南段、潮州東至潮汕機場段?!耙画h一射線”連接起汕潮揭三市中心,將區域內主要經濟據點、人口密集區和交通樞紐串珠成鏈。建成后將采用“小編組、高頻次、公交化”的運輸組織模式,站臺候車、隨到隨走,方便快捷,出行效率大大提高;運用大站停和站站停相結合的開行方式,開行環線車、城市中心點對點等多種列車交路,全方位滿足多種客流需求。同時,能加速促進粵東地區與粵港澳大灣區實現高水平聯動,為粵東都市圈經濟一體化協調發展和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多經濟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汕頭擁有全省唯一海島縣和全國唯一中心城區內海灣,旅游業也一度成為汕頭重要支柱產業之一,對內海灣海濱路、碼頭等進行整治,推進環島公路實施濱海旅游公路先行段建設,打造特色環島路,將有力促進“交通+旅游”融合。
《發展規劃》提出,要構建便捷融合交通旅游網,加強全域旅游的公路保障。加強交通運輸與汕頭市全域旅游發展總體規劃的銜接,探索“交通+旅游”共融模式,構建覆蓋全域的具有潮汕特色的復合型旅游網絡,形成旅游公路主線、旅游公路連接線和旅游公路支線三個層次的旅游公路網絡,與高速公路、鐵路和航空共同形成“快進慢游”旅游交通體系。
其中,推動水上公交發展,協助打造內海灣休閑旅游精品線路、南澳海上拓展特種線。根據旅游資源和郵輪市場需求,探索謀劃汕頭市面向國內沿海航線的郵輪訪問港更是拉滿了期待值。
汕汕鐵路是國家350高速的重要布局,在珠三角、長三角之間構筑起一條南北向大能力客運通道,建成通車后將極大改善沿線居民的出行條件。12月10日,由中鐵十四局承建的汕汕鐵路站前第六標段無砟軌道首件工程在濠江區境內的跨中信特大橋上順利澆筑,這標志著汕汕鐵路站前六標也進入無砟軌道全面施工階段。
該項目部負責人秦松告訴記者,高速鐵路無砟軌道精度控制要求非常高,大區段及路基上鋪設無砟軌道施工難度大。該標段內最后一座承臺也在當天下午完成澆筑。至此,該項目樁基完成100%、承臺完成100%、墩身完成99.7%,全線控制性工程汕頭灣海底隧道掘進7592.6米,完成了總長度的77.6%,汕汕鐵路正加快推進建設中。
利用汕頭位于國家“十縱十橫”綜合運輸大通道和“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優勢,整合各類交通方式資源?!栋l展規劃》提出,汕頭對外交通要以“兩高兩港”為主干框架,構建連接大灣區、通達國內外的立體交通網;超前謀劃“3+2+2”高鐵通道,爭取汕頭至河源鐵路納入國家、省規劃;加快廣汕汕、漳汕高鐵建設,高質量建設汕頭火車站及樞紐一體化工程,打造全省領先、粵東最大的一站式綜合交通樞紐。著力構建“4+3+3”對外高速公路通道,推動新建汕汾高速聯絡線、深汕東、汕汾、汕昆高速改擴建;加快廣澳港區、海門港區基礎設施建設,打造粵東港口群核心港區和公共物流樞紐港區。
鐵路客貨運輸通道方面,構建“3+2+2”對外高鐵通道和“三縱”貨運鐵路通道,建設區域鐵路樞紐。按照“貫穿沿海、輻射內陸、串聯港區”的總體思路,積極推進干線鐵路建設,打造先進高效的區域鐵路樞紐。高標準建成汕尾至汕頭鐵路汕頭段,加快推動漳州至汕頭鐵路汕頭段開工建設,實現汕頭市向西連接粵港澳大灣區,向東連接粵閩浙沿海城市群,形成“廣汕漳+廈深”沿海高速鐵路雙通道,全面融入國家高鐵沿海大通道。聯合周邊地市推動區域內350公里/小時的高鐵規劃落地,積極謀劃汕頭經河源至韶關高鐵項目納入國家和省建設規劃,構建汕頭市北聯腹地的第二通道和通往大灣區的高鐵通道。以汕頭廣澳為物流基地,加快實施廣澳港疏港鐵路,啟動延伸至海門港疏港鐵路前期工作,完善港區集疏運體系,打造“公、鐵、水”多式聯運樞紐平臺,提升粵東地區鐵路運輸綜合服務水平。
拓展高速公路網格局,汕頭將推動形成“4+3+3”對外高速公路通道。配合加快潮汕環線高速公路三期京灶大橋建設,提升汕潮揭路網聯通水平。針對高速公路網在澄海東部沿海片區短板問題,加快汕汾高速聯絡線前期工作并盡快啟動建設,支撐汕頭臨港大型工業園六合核心區發展。推動深汕東、汕汾、汕昆高速改擴建,強化汕頭市高速公路網區域性樞紐地位。謀劃汕汾高速汕頭火車站路段下地改隧工程,助力打造一流中央商務區。探索規劃汕頭至汕尾、西部加密線、南澳第二過海通道、廣澳港區連接線等高速公路,積極開展前期研究,推動形成“4+3+3”對外高速公路通道,實現“鎮鎮通高速”。
同時,推進干線航道建設,提升粵東通航能力,提升內河航道能力,實施榕江、濠江和韓江航道擴能升級、配合省推進韓江三河壩至潮州港航道擴能升級工程,提升粵東地區沿江出海能力。依托榕江出海航道、汕頭港遠洋運輸航線,實現與東北亞、東南亞等港口的互聯互通,強化海上絲綢之路重要門戶功能。
近日,備受關注的汕頭站改工程正式開工。作為粵東地區規模最大、交通接駁功能最齊全的鐵路樞紐站,改擴建投入使用后,將接入廣梅汕鐵路、廈深高鐵、汕汕高鐵、粵東城際鐵路等線路,將成為連通中南及華東、東南沿海地區的高鐵樞紐,推動汕頭打造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增強汕潮揭都市圈綜合服務功能,搭建連通粵港澳大灣區“1小時交通圈”。據了解,該項目建設總工期為54個月,分東西兩區分步實施。其中東區工程先行施工,計劃竣工日期為2024年11月30日,西區工程在東區施工完成,既有線倒邊完成后再施工,計劃開工日期為2024年11月1日,竣工日期為2027年4月30日。
緊抓汕汕鐵路建設契機,汕頭計劃以“站城融合”“零換乘”理念規劃,建設以汕頭站、汕頭南站、潮南站為核心的綜合交通樞紐,推進樞紐一體化工程建設,促進各種運輸方式順暢銜接,優化城市功能空間布局,實現對外運輸方式和城市交通運力匹配、時刻銜接,最大限度縮短旅客換乘距離和換乘時間。
《發展規劃》提出,要構筑以汕頭火車站引領多點布局的客運樞紐體系和以廣澳港區貨運樞紐為核心的多層級貨運樞紐體系,加快通用機場布局,打造高效便捷、共享互通的多層次綜合交通樞紐。
完善綜合交通樞紐總體規劃布局,汕頭結合公路客運形勢和出行習慣變化,開展《汕頭市綜合交通樞紐總體規劃(2020—2035年)》專項規劃,完善綜合交通樞紐總體規劃布局。鼓勵以大型綜合客運樞紐為載體,促進商貿金融等關聯消費產業集聚發展,打造城市綜合體。完善公路客運樞紐布局。調整優化新增客運站規模,集約、節約用地,推進汕頭市西部交通樞紐建設。鼓勵建設具有購票、取票、候車、物流等功能的旅客聯程運輸服務站點,開通專線客車與高鐵車站無縫接駁。鼓勵有條件的客運站設置專用區域,為公交線路、城際公交化線路和城鄉道路客運一體化線路提供首末站服務。
為增強樞紐旅游集散功能,規劃市內主要的二級以上客運站集成旅游集散中心功能,規劃在汕頭南站建立旅游集散中心,提高旅游交通中轉能力。加強客運碼頭與南澳旅游業的對接,為打造濱海休閑旅游基地奠定基礎。
港口及航空方面,聚焦港航樞紐體系建設,落實省關于強化粵東港口群發展合力的決策部署,構建布局合理、功能互補的“一主兩副”港口群發展格局。
以港口建設為龍頭,實施港口驅動戰略,鞏固提升汕頭港作為全國沿海主要港口功能定位。重點發展廣澳、海門外海深水港區,加大力度完善港區軟硬件配套設施,全力提升港口服務水平和吞吐能力。積極推動廣澳港區建成粵東核心港區和公共物流樞紐港區,繼續扶持廣澳港區集裝箱業務發展,重點建設廣澳港區三期工程、粵電汕頭液化天然氣接收站配套碼頭工程、石化碼頭及庫區等臨港產業發展,預留LNG資源儲備港址,布局成品油及液體化工品接卸港;謀劃華能煤炭中轉基地續建工程,將海門港區建成粵東公用煤炭中轉基地,提升汕頭港大宗散貨的通過能力。根據內海灣碼頭實際情況,優化調整灣內港區功能布局。推動通用機場規劃建設,根據《廣東省通用機場布局規劃(2020—2035年)》,推動汕頭新建通用機場選址和通用機場前期工作,及時開展機場周邊配套路網規劃研究,拓展通用航空新業態。